11112223333

首页

实验室动态信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验室动态信息 > 正文

实验室团队在国际著名应用物理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论文

发布人:刘小年日期:2024-07-30浏览数:

近日,湖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应用物理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“Low-voltage solution-processed NaxCu1x thin-film transistors for mimicking synaptic plasticity”的研究论文(https://doi.org/10.1063/5.0186892)。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曾广秀为第一作者,窦威副教授和唐东升教授为通讯作者。

本研究采用溶液法在FTO玻璃衬底上室温制备了NaxCu1x TFTsNa0.05Cu0.95 TFT获得了最优的电学性能,其大电流开关比为1.62×105,较低的亚阈值斜率为17.72mV/dec,场效应迁移率为0.51cm2/V·s,阈值电压为1.10V,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。重要的突触功能也被有效地模拟。例如,短时程可塑性、长时程可塑性、双脉冲易化和高通滤波都是通过一个突触前输入端来模拟的。脉冲逻辑和空间求和由两个突触前输入端模拟。


具有双平面栅的Na0.05Cu0.95Ⅰ突触晶体管的原理图和测量布局如图所示。显然,它存在四个终端:源极、漏极和两个平面栅极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器件的双平面栅结构是严格按照对称原则设计和制作的,以满足操作机构的要求。图(b)描绘了具有两种不同突触前输入的生物突触的示意图。图(c)是两个独立的突触输入的空间叠加。图(c)中的蓝色曲线表明,当给G1施加突触前电压脉冲(-0.8V10ms)时,可以检测到19.4nAEPSC。图(c)中红色曲线显示,当G2上放置另一个输入脉冲(-0.8V10ms)时,可以得到25.2 n AEPSC峰。通过将两个EPSCs相加得到的预测电流为44.6nA [图(c)中的绿色曲线]。计算得到在G1G2上同时施加两个输入尖峰(-0.8V10ms)时,由突触晶体管Na0.05Cu0.95I沟道层测得的EPSC (实际电流)48.9nA [图(c)中黑色曲线],略大于预测电流。如图(d)所示,测量的和显示为预测和的函数。对G1G2分别施加相同的电压脉冲信号,然后同时施加,突触前电压脉冲以-0.2V的步长从-0.6V增长到-1.4V。当两个或更多输入的组合响应总是超过个体响应之和时,空间求和的非线性被认为超线性,而当组合响应总是低于线性预测时,则被报告为次线性。显然,这种超线性叠加是由Na0.05Cu0.95Ⅰ突触TFT实现的。栅极通过EDL耦合效应调控沟道电流。当在单个平面栅极上施加突触前电压脉冲时,质子将被推到沟道层和栅介质之间的界面上。在两个或多个栅电极的共同作用下,发生协同耦合,在沟道下方产生更多的质子,沟道中的自由电子浓度增加,从而实现超线性求和。图(e)和图(f)分别展示了Na0.05Cu0.95Ⅰ突触TFT的脉冲逻辑功能和真值表。在FTO玻璃衬底上制备了具有双平面栅结构的Na0.05Cu0.95 TFT。它有两个突触前输入,G1G2。突触前输入电压2-1分别定义为逻辑01。脉冲宽度为10ms,读取电压VDS-0.2V,阈值电流设置为50nA,两个突触前输入共同工作得到的输出电流定义为EPSC。将低于阈值电流的输出电流定义为逻辑0,高于阈值电流的输出电流定义为逻辑1。只有当G1G2的二进制输入为11时,EPSC的幅值才大于阈值电流,即输出为逻辑1。因此,逻辑AND功能得以实现。(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24124123508)。

     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6210406811574081),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(20B345),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(0531120)等项目资助。



上一条:实验室团队在国际著名应用物理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论文:制备低电压P型神经形态薄膜晶体管器件

下一条:多个团队入选湖南省高校专家团队

【关闭】 打印    收藏